地点
人物库 隋朝
僧智诜北周至隋 539 — 618年10月1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9—618 【介绍】: 僧。
徐州人字惠成
俗姓徐
智炫弟子。
少有志节,在蜀游学,务勤律典。
北周毁佛,隐于南岭
隋初复出,于长安敷扬律学
蜀王杨秀奏请归蜀,初住法聚寺,道俗归
后避喧扰,入龙居山寺,深栖不出。
全隋文·卷三十四
智诜字惠成益州成都人
开皇初入都,蜀王秀秦请还蜀,住法聚寺。
寻辞入龙居山
复延请,辞疾不出。
至唐武德元年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字慧成
姓徐氏
徐州人
炫法师之弟也。
生长西蜀
遍游律肆。
周武之祸。
乃东入关。
隐于终南太白之间。
形影相吊。
有隋光启正法。
招徕硕德。
率先于长安弘阐毗尼。
听众填拥。
后以请戒者。
諠扰日甚。
乃辞入龙居山寺。
以自燕息。
蜀王秀
出为益州总管
意欲镇静坤维。
廓清井络因先与书。
使导己志于民。
且以邀
于是答之。
其略曰。
辱使至披阅循环。
一言三复。
文清渌水
理析秋毫。
贫道宅身幽谷。
四十馀载。
不谓耆年有幸。
运属休明。
伏惟相王殿下。
德隆三古道振百王。
攘臂而归故里。
衣锦而旋本邑。
百姓有再生之期。
万物有息肩之。
望。
剑南长幼。
并俟来苏。
岂藉微风。
自然草靡。
当劝诸首领
越境参迎。
得报焚香作礼。
以示军中曰。
人物之归。
律师力也。
自尔还蜀。
住法聚寺。
道俗殊崇向。
尝设大齐。
炫法师在座。
捉箸问之曰。
此处护净否。
曰初还囱遽。
不护净也。
掷箸而起曰。
宁啖屠儿食。
何致啖此洋铜哉。
时众数千俱散去。
其严惮若此。
僧道恢者性勇暴。
遥见辄走匿。
或曰卿于他人。
未尝有畏者。
而何独畏律师耶曰渠佛法中王。
何得不畏。
曰以卿膂力。
自可敌渠百数十耳。
复奚畏曰今吾望见之。
则已百脉俱沈。
四肢不举。
尚敢言敌。
武德元年十月一日
无疾而逝。
寿八十。
释智诜
字慧成
姓徐
徐州人
炫法师之弟也。
少聪敏有志节。
在蜀游学务勤律肆。
周陵法。
因事入关不果所期。
遂隐南岭
终南太白形影相吊。
有隋革命光启正法。
招贲硕德率先僧首。
即于长安敷扬律藏。
益州总管蜀王秀
奏请还蜀。
王自出迎住法聚寺。
道俗归
寺设大斋无不来赴。
将食捉筋问炫法师曰。
此处护净不。
答曰。
初还未得捡挍。
承道不护净乃掷筋而起曰。
宁啖屠儿食。
此净铜何得啖也。
诸僧数千一时都散。
严忌若此。
故其在众屏气寂然。
性不受施不妄干物。
有僧道恢。
为人凶险。
遥见走避。
人曰。
卿从来不畏一人。
何故畏律师耶。
答曰。
此佛法中王。
那得不畏。
人曰。
以恢公膂力。
可敌律师百人耶。
答曰。
纵敌千人。
遥见百脉已沈四支不举。
何敌之有乎。
后以人请戒禁。
行将諠扰。
乃辞入龙居山寺。
幽栖深阻轨迹不通延出辞疾。
意欲登剑阁廓清井络。
书令归国化。
使略答云。
辱使至止并以诚言。
披阅循环一言三复。
文清渌水理破秋毫。
贫道戒行多阙化术无方。
宅身荒谷四十馀载。
狎鱼鸟以樵歌。
习禅那思般若。
以此卒岁分填沟壑
不谓耆年有幸运属休明。
伏惟相王殿下。
德隆三古道振百王。
公攘臂而归旧里。
衣锦而旋本邑。
百姓有再生之期。
万物起息肩之望。
搢绅君子。
捧玉帛而来仪。
慷慨丈夫。
委干戈而伏道。
长卿返蜀徒擅清文。
邓艾前来未能偃武
华阳甲族未络名家。
捧日登朝怀金问道。
剑南长幼并俟来苏。
岂藉微风自然草靡。
当劝诸首领越境参迎。
得书示军众。
先作礼曰。
人物争归。
律师之力也。
武德元年十月一日平居而逝。
年八十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惠主隋至唐初 541 — 6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1—629 【介绍】: 隋至唐初僧。
始州永归人
俗姓贾
六岁出家,后从姜律师习《法华经》,以律学闻,尤精于四分。
后入,于甘露寺受戒。
隋炀帝大业中,还本州香林寺,以弘扬四分为业。
释惠主
俗姓贾氏
始州永归县人
六岁出家为斌法师弟子。
黄安县造寺七所。
梓潼县造十寺。
武连县造三寺。
初年登冠欲受具足。
当境无人乃入京选德。
甘露寺受戒。
唯听四分馀义傍通。
梦见三日三夜天地闇冥众生无眼。
过此忽明眼还明净。
觉已汗流。
一百日后周毁经道。
方知徵应。
即返故乡南山藏伏唯食松叶
异类禽兽同集无声。
或有山神送伏苓甘香来。
获此供养六时行道。
禽兽随行礼佛诵经。
似如听仰。
仍为幽显受菩萨戒。
后有猕猴群共治道。
曰。
汝性躁扰作此何为。
曰时君异也。
佛日通也。
深怪其言。
寻尔更有异祥。
龙飞兽集香气充山。
其类众矣。
后有八人采弓材者。
甚大惊骇。
便慰曰。
圣。
君出世时号开皇矣。
即将出山以事奏闻蒙预出家。
大业中敕还本州香林寺
常弘四分为业。
武德之始陵阳公益州
素少信心。
将百馀驮物行至始州
令于寺内讲堂佛殿僧房安置。
无敢违者。
从庄还见斯秽杂。
即入房中取锡杖三衣出叹曰。
死活今日矣。
举杖向驴骡一时倒仆如死。
两手各擎一驮掷弃坑中。
州县官人惊怖执状申。
陵阳大喜一无所怪。
书曰。
弟子数病不逢害鬼。
蒙得律师破悭贪袋。
深为大利。
今附沈香十斤细绫十段仰赠。
后还京日从受菩萨戒焉。
贞观三年寺有明禅师者。
清卓不群。
白日独坐见无半身。
向众述曰。
吾与律师建立此寺。
两人同心忽失半身。
将不律师先去。
不者明其死矣。
寻尔午时便无疾而逝。
春秋八十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主隋末唐初 541 — 62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贾氏
始州永归人
六岁出家。
斌法师弟子。
诵遗教经。
一夕即能忆不忘。
顾以师所行。
多忤经旨。
因辞去。
姜律师
诵法华经。
寺诸房中。
或讲俗律。
才听。
若素习。
乃问十关。
时无知者。
自是黑白惮伏。
众遽请为律
从受菩萨戒。
黄安县七寺
梓潼县造十寺。
武连县造三寺。
蜀之佛法。
至是始盛。
受学于京之甘露寺
忽梦。
天地晦冥。
众生无眼。
三日夜而后明净如故。
觉而疑之。
及周废法。
距之复教。
仅阅百日。
其徵应也如此。
于是归隐乡里之南山
礼佛诵经不辍。
禽兽异类同集。
授幽显菩萨戒法。
感神馈茯苓香物。
会猕猴群共治路。
曰汝性躁扰。
作此何为。
猴忽人语曰。
时君异也。
佛日通也。
殊怪之。
然固未知天下为何时也。
适逢采弓材者八人。
而后闻开皇年焉。
寻出山。
以事闻。
诏与剃落。
大业中
奉诏弘四分于乡里之香林寺
武德初陵阳公皇子牧益将之任。
道过始州
偶憩寺中。
凡讲堂佛殿僧房。
置行李物皆遍。
牛马散放庑下。
屎尿盈溢。
从庄中还。
竟取三衣锡杖房中。
咄曰死生在今日。
因举杖拟牛马。
牛马即颠仆。
并掷弃行李沟中。
县吏大惧。
随以状走白公
拘王以待命。
公闻而喜。
遗之书曰。
弟子数病。
不逢害。
鬼蒙将律师破悭贪袋。
深为大利。
今附沈香十斤。
䌷绫十段。
仰赠。
后还京日。
当受戒焉。
寺有明禅师者。
平昔同心之人。
贞观三年
忽自见身无其半。
谓诸徒曰。
吾与律师
建立此寺。
今所见如此。
律师不死。
则吾且死矣。
外或睹异相僧数千人入寺。
意以为寺中设会。
且而问之则否。
至午告逝。
寿八十九。
释慧主
俗姓贾氏
始州永归县人
六岁出家。
斌法师弟子。
后令诵遗教一夕便度。
以经验师多有乖越。
便舍之而往姜律师所。
诵法华经。
寺东房中讲于俗律。
试听一遍性若曾闻。
乃问十关无能解者。
刺史以下合州白黑。
皆往咨问莫不归伏。
始州一部祖宗道众。
为州内律受菩萨戒。
既尔约束以佛为师。
尚不敬天况礼神道。
于是佛法方得开弘。
黄安县造寺七所。
梓潼县造十寺。
武连县造三寺。
从彼至今方将盛矣。
登冠。
欲受具足。
当境无人。
乃入京选德于甘露寺受戒。
惟听四分馀义旁通。
梦见三日三夜天地闇冥众生无眼。
过此忽明眼还明净
觉已汗流。
一百日后周毁经道。
方知徵应。
即返故乡。
南山藏伏惟食松叶
异类禽兽同集无声。
或有山神送茯苓香来。
获此供养六时行道。
禽兽随行。
礼佛诵经似如听者。
仍为幽显受菩萨戒。
后有猕猴群共治道。
曰。
汝性躁扰作此何为。
曰时君异也。
佛日通也。
深怪此言。
寻尔更有异祥。
龙飞兽集香气充山。
其类众矣。
后有八人采弓材者。
甚大惊骇。
便慰曰。
圣君出世。
时号开皇矣。
即将出山。
以事奏闻。
蒙预出家。
大业中
敕还本州香林寺
常弘四分为业。
武德之始。
陵阳公
益州
素少信心。
将百馀驮物行至始州
令于寺内讲堂佛殿僧房安置。
无敢违者。
从庄还见斯秽杂。
即入房中取锡杖三衣出叹曰。
死活今日矣。
举杖向诸驴骡。
一时倒仆如死。
两手各擎一驮掷弃坑中。
州县官人惊怖执
状申陵阳
大笑一无所怪。
书曰。
弟子数病不逢害鬼。
蒙得律师破悭贪袋。
深为大利。
今附沈香十斤䌷绫十段仰赠。
后还京日从受菩萨戒焉。
贞观三年
寺有明禅师者。
清卓不群。
白日独坐见无半身。
向众述曰。
吾与律师建立此寺。
两人同心忽失半身。
将不律师先去。
不者其死矣。
日食时俗人惊云。
寺家设会耶。
见有四路客僧数千人入寺。
今何所在。
寻尔午时便无疾而逝。
春秋八十九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道会隋末唐初 580 — 64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580—约649 俗姓史犍为(今属四川)人。
初于益州严远寺出家,后入长安访经10余年,博究经论史籍。
隋炀帝大业末还蜀。
高祖武德间立寺于隆山县
太宗贞观九年(635),与法琳同修《辨正论》。
后因事被拘,狱解后归乡,住眉州圣种寺。
贞观末年卒,卒年70岁。
续高僧传》卷三二有传。
全唐诗》存诗1首。
道会俗姓史氏
犍为武阳人
出家益州严远寺。
后入京师
法琳同修辨正论。
下狱。
释还乡里。
眉州圣种寺。
贞观末卒。
年七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犍为武阳
史氏子。
器宇高简。
逸群。
初出家。
住严远寺。
为四方道俗所归向。
然意以蜀僻陋。
见闻不广。
乃入京求访师友。
益研究经论史籍。
如是十年。
且将还乡里。
讲演以利导晚辈。
属时乱离。
不果行。
义宁初
朝廷使詹俊李兖等。
招抚
会致笺于丞相唐公曰。
会有弟。
性姿不肖。
家门衰坠。
其封爵除赠诘诏尚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
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
巫峡负固。
会请躬率徒隶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唐公不能用。
所在多私度僧尼道士
而宋冀尤道士杰然者
檀于隆山县
创逮观宇。
度三十人于内。
会遽投牒总管段伦。
请以为寺。
安抚大使李袭誉
引兵巡察州县。
偶过之。
道士惊以为逐己。
一时走散。
观遂定以为寺至今。
贞观初。
京师
因参琳师。
脩辨正论。
间有人诬告安州皓法师
在蜀以讲演聚。
众谋返者。
且指会觇候。
有司逮捕下狱。
会志气无所詟变。
常为诸囚。
开阐经论。
自春至
未尝辍。
诸囚之久系者。
或褴缕不胜寒酷。
会又以书抵檀越。
无尽藏致裘履。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
皆送别郭门外。
会赋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闻者泣下。
法曹裴希仁。
以门学求见。
谈论之顷。
微若陋其地之人物者。
会曰。
蜀虽僻远。
然由西都来。
士之能以文章事业。
显名天下者。
中州
诚不多逊。
明公当虚心。
礼下贤俊。
岂宜以闻见之狭。
自鄙薄哉。
希仁愧谢。
贞观末
卒年七十。
道会
姓史
犍为武阳人
初出家。
益州严远寺。
器宇高简雅调逸群。
四方道俗日夕参候。
犹以蜀门小陜闻见非广。
乃入京询访经十馀年。
经论史籍博究宗领。
还蜀欲大开释教导引后锐。
时属乱离不果心术。
会皇运初兴率先招抚
詹俊李衮首途巴蜀。
会上疏曰。
会弟性不肖。
家风失坠。
封爵虽除诏敕犹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巫峡负固。
会请。
躬率徒隶。
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为使淹留遂不行。
于时国初。
僧尼道士所在多度。
道士宋冀。
是彼梁栋。
隆山县下新立道观。
屋宇成就置三十人。
会经总管段伦陈牒改观为寺。
其郭内住者并是道宗不伏。
移改嘱安抚大使李袭誉
巡察州县。
会以事达。
乃引兵过城。
四面鸣鼓一时驱出。
举宗怨诉噂𠴲街衢。
会曰。
未能令天下改观为寺。
此之一所终不可夺。
遂依立寺。
至今不毁。
武皇登遐。
入京朝观。
因与琳师同修辨正。
安州皓师。
在蜀弘讲。
人有嫉者。
表奏云。
反又述法。
会觇候消息遂被拘执。
身虽在狱言笑如常。
为诸在狱讲释经论。
经春至冬。
诸僧十数。
衣服褴缕不胜寒酷。
京师有无尽藏。
恒施为事。
会致书曰。
自如来潜影西国
千有馀年。
正法东流五百许载虽复赤髭青眼大开方便之门。
白脚漆身广示归依之路。
犹未出于苦海。
尚陆沈于险道。
五众名僧四禅教首。
头陀聚落唯事一餐。
宴坐林中但披三纳。
加以无缘之慈想。
升锤以代鸽。
履不轻之行。
思振锡以避虫。
今有精勤法子清净沙门
横被囚拘实非其罪。
遂使重关早落睹狱吏而魂飞。
清室晚开见刑官而思尽。
严风旦洒穿襟与中露俱飘。
繁霜夜零寒心与死灰同殪。
若竟不免沟壑。
抑亦仁者所耻。
书达即送裘鞋给之。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送出郭门。
会与诸远僧别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道俗闻者皆堕泪。
益州法曹裴希仁。
自矜门学。
会与相见。
轻有讥诮。
会曰。
蜀川虽小贤德如林。
汉朝八俊同出。
张纲埋轮
东雒
难曰。
豺狠当路安问狐狸
奏诛梁冀
威摄四海者。
揵为武阳人也。
汉时有问杨子云曰。
仲堪何如人。
答曰。
隐不违亲。
贞不绝俗。
天子不臣。
诸侯不友者。
资中人也。
巴西阆中
百王之仰戢。
益州郫县
名振于华夷。
明公庶可虚心待国士。
岂得以土地拘于人哉。
言讫而出。
希仁愧谢。
既返谓人曰。
江汉多灵。
其斯人也。
贞观末卒。
年七十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荣建绪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平无终人。
性亮直,有学业。
初仕北周载师下大夫
周灭北齐,留镇邺城
因著《齐纪》三十卷。
,历始州洪州二州刺史,有能名。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世瑜隋末唐初 583 — 6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3—645 【介绍】: 隋唐时僧。
台州人
俗姓陈
隋炀帝大业中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出家。
唐太宗贞观初,梦有四龙入心眼,觉,遂悟《三论》宗旨。
后住绵州大施寺
卒时,跏坐手执炉,刺史刘德威作龛坐之,三年不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台州陈氏子。
少孤以佣保自活。
旋弃去。
遂远从绵州震响寺伦法师出家。
时则隋之大业十二年也。
一食常坐。
头陀自持。
未几徙居利州之籍住寺。
后入益州绵竹县应山尤久。
其山深僻夐绝人烟。
独赖四猿时供果蓏。
尝有信士。
母丘生。
负粮以馈。
及还于山半。
见二客貌甚青色。
各持莲华蔗芋云。
献禅师
然不知何从来也。
六时行道鸟兽为徒。
三年之中所食。
仅尽米一石七升。
始汲一泉。
俄而二泉又出其下。
清甘可爱。
贞观初
偶梦四龙入心目中。
自尔默会三论宗旨。
遂依灵睿法师于绵之大施寺
是正其义。
寻而覆述。
皆契疏钞。
忽造崇乐寺。
谓其友曰。
我且游方矣。
其友喻以道无不在安用游方。
乃还大施寺
则人初不知其坐逝于房中也。
俄觉房出香气。
或随香气。
入房见之。
并将三金钱于坐处。
然犹执香炉云。
时盖十九年四月八日也。
春秋六十三。
刺史刘德威作龛奉全身其内。
历三年貌如生。
释世瑜
姓陈氏
始州
父母早亡。
佣作取济。
身形伟壮。
长八尺三寸。
希向佛理无由自达。
大业十二年
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出家。
一食头陀勤苦相续。
又往利州入籍住寺。
后入益州绵竹县应山
独住多年。
四猿供给山果等食。
有信士母家生者。
负粮来送惊讶深山。
常烧熏陆沈水香等。
既还山半路见两人形甚青色状貌希世。
负莲华蔗芋而上。
云我供给禅师去也。
然其山居三年之中。
食米一石七斗。
六时行道以猿鸣为候。
初惟一泉后有三泉又出流下。
贞观元年
梦有四龙来入心眼。
既觉大悟三论宗旨。
遂往灵睿法师讲下。
所闻词理宛若旧寻。
即而覆述。
便往绵州大施寺
至十九年四月八日往崇乐寺。
言话欲游方去。
或有喻曰。
只此寺者是诸方也。
因还大施本房。
香气满室。
坐处之地涌三金钱。
合众寻香从房而出。
乃见加坐手尚执炉。
刺史刘德威庆所未闻。
作龛坐之。
三年不倒。
春秋六十三矣。
释世瑜
姓陈氏
台州
大业十二年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出家。
一食头陀勤苦相续。
又往利州入籍住寺。
后入益州绵竹县应山独住多年。
四猿供给山果等食。
有信士母家生者。
负粮来送。
惊讶深山常烧薰陆沈水香等。
既还山半路见两人。
形甚青色状貌希世。
各负莲华蔗芋而上。
云我供给禅师去也。
然其山居三年之中食米一石七升。
六时行道以猿鸟为侣。
初唯一泉。
后有三泉流出于下。
贞观元年梦有四龙来入心眼。
既觉大悟三论宗旨。
遂往灵睿法师讲下。
所闻词理宛若旧寻。
便往绵州大施寺
至十有九年四月八日
往崇乐寺言语欲游方去。
或有喻曰。
只此寺者是诸方也。
因还大施本房香气满室。
坐处之地涌三金钱。
合众寻香从房而出。
乃见加坐手尚执炉奄然而逝。
春秋六十三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